亞洲國家 SAF 推動現況|2025
亞洲 SAF 政策全解析 (2025):日韓星台政策與市場趨勢
永續航空燃料(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, SAF)作為航空業減碳的主要解方之一,正逐步從技術驗證邁向政策制度化。相較於歐洲多國已立法設定摻混比例,亞洲地區整體步調仍較保守,但部分國家已啟動先期規劃與示範部署,顯示政策觀念正逐漸轉變。
- 亞洲 SAF 政策趨勢已逐步確立,但各國發展步調不一;整體仍以自願性措施與試點專案為主。
- 日本與新加坡已在政策上明確設定摻配時程與執行機制;南韓正處於從政策草擬邁向法制化的過渡階段;台灣則由產業界主動推進,政策端目前以鼓勵措施與試行計畫為主。
- 未來觀察重點將放在跨國供應鏈整合,以及國際規範與企業自願減碳承諾的落實情況。

日本|Japan
日本自 2021 年起,將永續航空燃料(SAF)納入航空業減碳的核心策略,目標於 2030 年實現 10% 的摻配比例,並於 2050 年達成航空業淨零排放。由國土交通省(国土交通省,Ministry of Land, Infrastructure, Transport and Tourism)主導,聯合經濟產業省成立 SAF 官民協議會(SAF官民協議会)1,整合政策制定、示範推動、產業投資與標準制定。
在供應端,日本採取進口與國產雙軌並行策略。初期透過示範計畫導入純 SAF 原料,於國內摻配後供應使用,以降低運輸碳排與成本。中期主力發展以廢食用油為原料的 HEFA2 製程,同步探索 ATJ-SPK3 與 e-SAF4 等潛力技術,預計 2025 年起有國產 SAF 投入商轉,2035 年後擴大內外供應。
在品質與法規面,日本依據 ASTM 國際標準進行檢驗,並建構 CORSIA 合格燃料的認證制度。政府亦推動基礎設施與原料政策,包括廢棄物回收、農業二毛作與氫氣技術發展。2024 年預估 SAF 年供應量達 192 萬公秉,略高於需求預測。
目前,Act for Sky5 已集結超過 30 家企業協力推進 SAF 市場,是亞太區最具結構與協調能量的推動案例之一。

南韓|South Korea
南韓於 2024 年正式提出《SAF 擴大戰略》(SAF 확대 전략)6,由產業通商資源部(MOTIE)7 與國土交通部(MOLIT)8 共同推動,標誌該國首度將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納入減碳政策體系。根據戰略內容,自 2027 年起,所有自南韓機場出發的國際航班將強制摻配至少 1% SAF,此時程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(ICAO)9 自 2027 年起實施的國際航班減碳的目標時程接軌,顯示南韓對於國際氣候規範的對應意圖。
《SAF 擴大戰略》亦指出 SAF 將成為南韓航空業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途徑,未來將推動包括混合比例配額制度、燃料品質標準制定、及法制化執行框架等措施。惟截至 2025 年初,執行細則如配額分配、財務補貼或罰則設計尚未正式公布,整體政策仍處於制度建構階段。
在 SAF 產業布局方面,南韓由多家能源與石化企業主導發展。Dansuk Industrial10 採用氫化植物油(HVO)製程,與馬來西亞、印尼等主要棕櫚油出口國合作原料供應,建立以植物性原料為主的SAF 供應鏈模式,路線略異於歐洲普遍依賴回收廢油(UCO)為原料的策略。SK Innovation11 與 Hyundai Oilbank12 等企業也陸續規劃 SAF 生產設施,擴充國內生產潛能。
2024 年 8 月,大韓航空(Korean Air)執行首趟使用國產 SAF的商業航班,從仁川機場飛往東京羽田,象徵南韓 SAF 技術完成從政策設計到實際應用的初步落地13。
整體而言,南韓正處於從政策草擬與產業試驗,邁向 SAF 法制落地與市場導入的過渡時期。後續在政策執行力與產業投資活化程度,將成為評估其 SAF 發展動能的觀察重點。

新加坡|Singapore
新加坡於 2023 年發布《永續航空樞紐藍圖》(Sustainable Air Hub Blueprint)14,成為亞太地區首批制定永續航空燃料(SAF)政策目標的國家之一。藍圖規劃自 2026 年起,所有自新加坡出發的航班須使用至少 1% SAF,並於 2030 年提升至 3–5%。政府同步推動乘客票價附加費制度(SAF levy)15,以分攤成本並建立穩定的 SAF 採購資金機制。
在供應策略方面,新加坡未聚焦自有研發或擴大產能,而是透過本地煉製結合國際採購,建立彈性多元的 SAF 供應網絡。Neste16 在新加坡設有全球最大 SAF 製造基地,是主要來源之一;新加坡航空也與國際業者如 Aether Fuels17 展開合作,布局中長期 SAF 供應鏈。相較於歐洲、日本、韓國以政府主導研發與產業補貼為主的模式,新加坡展現以市場機制、企業主導與區域貿易結構為核心的 SAF 推動策略。
新加坡的 SAF 政策亦已納入其提交給國際民用航空組織(ICAO)的國家行動計畫,對應將於 2027 年起強制實施的國際航空碳抵換與減量計畫(CORSIA)18。新加坡航空集團採用 SAF 的環境屬性(SA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)19,並透過「預定與聲明」(book-and-claim)方式,與World Energy20 合作進行碳抵換,作為其永續航空與合規目標的實踐之一。
此外,氣候投資公司 GenZero21 與世界經濟論壇(WEF)於 2025 年共同發起綠色燃料推進(Green Fuel Forward)22 倡議,推動亞太地區 SAF 市場需求與政策制度合作,強化新加坡於區域鏈結體系中的關鍵角色。

台灣|Taiwan
台灣於 2025 年 4 月啟動 SAF 混合燃料供應試行計畫23,首次將永續航空燃料導入桃園、松山與高雄三座機場,提供中華航空、長榮航空與星宇航空使用。此行動由交通部民航局主導,並與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合作,分別供應進口與本地 SAF,預估全年可減少約 15,000 公噸碳排放。
目前台灣尚未建立永續航空燃料的明確法規架構,但民航局已建議航空公司於 2030 年起達成 5% SAF 摻配比例目標24。整體政策尚處於倡議與試行階段,後續法制化與實施路徑仍待進一步明確。
在產業端,SAF 供應鏈目前由民間企業主導建構。台塑石化試行生產本地 SAF,並規劃逐步擴大產能。中華航空、長榮航空與星宇航空亦陸續參與 SAF 使用與國際合作,包括試飛、簽署合作備忘錄,以及依照航線目的地法規,在歐美與日本市場進行 SAF 配置。雖本地法規尚未強制,航空公司已展現超前部署的實際應用與佈局行動。 整體而言,台灣 SAF 發展由業界先行、政策漸進支撐,產業應對國際碳規範與永續航空趨勢的積極性已初步展現。
綜觀亞洲各國,雖尚未形成歐盟式的區域性 SAF 政策整合,但在各自法規體系與產業條件下,已可觀察到各國正依循自身國情與產業基礎,逐步建構永續航空燃料(SAF)的發展路徑。政策先行者如日本與新加坡已具備明確的摻配時程與執行機制;韓國則處於制度設計與試行並進的過渡階段;而台灣則呈現企業端主動超前、政策端以鼓勵性措施為主,著重於建立本地供應鏈並探索國際合作機會。
未來值得持續觀察的方向包括:一是 SAF 生產與物流的跨國鏈結是否深化,形成區域性供應平台;二是企業因應 CORSIA(國際航空碳抵換與減量計畫)與自願碳承諾的實踐策略,是否回過頭來推動國內政策制度化與法規更新。
- SAF 官民協議會(SAF官民協議会):日本於 2022 年設立的官方平台,由國土交通省召集,整合政府與企業資源推動 SAF 的開發、生產、檢驗與供應鏈建置。
參考資料:國土交通省 SAF 協議會介紹頁 ↩︎ - HEFA(Hydroprocessed Esters and Fatty Acids):一種使用廢食用油、動物脂肪等油脂進行加氫處理後,產出航空燃料的成熟製程。是目前國際 SAF 生產中應用最廣的技術之一。
參考資料:ASTM D7566 標準說明、日本國土交通省 SAF 技術資料 ↩︎ - ATJ-SPK(Alcohol-to-Jet Synthetic Paraffinic Kerosene):利用乙醇等醇類原料轉化為合成煤油的製程,為新興 SAF 技術,尚在商轉擴展階段。
參考資料:IATA SAF 技術分類 ↩︎ - e-SAF(electro-SAF):屬於合成燃料(e-Fuels)的一種,應用於航空領域。詳見👉名詞筆記|e-Fuels(合成燃料) ↩︎
- Act for Sky:日本 SAF 推動聯盟,成立於 2022 年,由全日空、日航、Cosmo Oil 等企業發起,透過供需端合作擴大 SAF 商業化應用。目前成員超過 30 家,涵蓋航空、能源、銀行與食品產業。
參考資料:Act for Sky 官方網站 ↩︎ - 《SAF 擴大戰略》(SAF 확대 전략):由產業通商資源部與國土交通部於 2024 年 8 月聯合發布,為南韓推動 SAF 的首份具體政策文件,明訂自 2027 年起對國際航班實施最低 1% 摻配義務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forourclimate.org/ko/research/552 ↩︎ - MOTIE(產業通商資源部,Ministry of Trade, Industry and Energy):主管南韓能源、產業、國際通商政策的中央機關,負責技術開發與產業策略支援。
參考來源:MOTIE ↩︎ - MOLIT(國土交通部,Ministry of Land,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):主管運輸與基礎建設政策,負責航空法規與SAF燃料標準制定。
參考來源:MOLIT ↩︎ - ICAO(國際民用航空組織):聯合國專門機構,推動全球航空減碳行動,推行 CORSIA 等機制。南韓自 2027 年起強制 SAF 摻配,正好對應 ICAO 所設定的國際航班減碳目標時程。
參考來源:ICAO LTAG 資料 ↩︎ - Dansuk Industrial(단석산업):南韓首家公開投入 SAF 生產的企業,主力為 HVO 製程,並與東南亞原料出口國建立供應鏈。
參考來源:Dansuk ↩︎ - SK Innovation(SK이노베이션):SK 集團旗下能源與材料控股公司,負責 SAF 投資與轉型事業推進。
參考來源:SK Innovation ↩︎ - Hyundai Oilbank(현대오일뱅크):南韓四大煉油公司之一,近年積極投入 SAF 技術合作與產品開發。
參考來源:Hyundai Oilbank ↩︎ - 資料來源:SAF Investor, 2024 ↩︎
- 《永續航空樞紐藍圖》(Sustainable Air Hub Blueprint):由新加坡民航局於 2023 年發佈的政策文件,規劃 SAF 摻配目標(2026 年起 1%,2030 年達 3–5%)、乘客票價附加費(SAF levy)制度與整體航空減碳架構。
參考資料:Civil Aviation Authority of Singapore (CAAS) Press Release
Sustainable Air Hub Blueprint ↩︎ - SAF levy:由乘客支付的票價附加費制度,2026 年起適用於所有出發航班,依距離與艙等收費,用於分攤 SAF 採購成本。
參考資料:同上Sustainable Air Hub Blueprint PDF page 14. ↩︎ - Neste: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製造商,在新加坡設有全球最大規模的 SAF 生產基地,為當地航空業主要供應者之一。
參考資料:Neste Press Release ↩︎ - Aether Fuels:氣候科技企業,與新加坡航空簽署合作備忘錄(MoU),計劃於美國與東南亞建廠,為未來 SAF 採購建立合作基礎。
參考資料:Singapore Airlines Press Release ↩︎ - 國際航空碳抵換與減量計畫(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, CORSIA):由國際民用航空組織(ICAO)制定的國際減碳制度,自 2027 年起強制多數會員國,包括新加坡,要求對國際航班碳排超額部分進行抵換。
參考資料:ICAO – CORSIA Overview ↩︎ - SA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(SAF 環境屬性):指 SAF 所產生的碳減排價值,可透過「預定與聲明」(book-and-claim)方式分離流通,用於碳抵換或 ESG 報告,為航空公司回應制度要求的替代策略。
參考資料:CORSIASustainabilityCriteria for CORSIA Eligible Fules ↩︎ - World Energy:新加坡航空透過與 World Energy 合作,透過「預定與聲明」(book-and-claim)方式採購永續航空燃料的環境屬性(SA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),作為其增加 SAF 使用量的策略之一。
參考資料:Singapore Airlines Press Release ↩︎ - GenZero:投資平台公司,由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全球投資公司淡馬錫(Temasek)所創立,旨在加速全球脫碳。
參考資料:GenZero 官網 ↩︎ - 綠色燃料推進(Green Fuel Forward):2025 年由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, WEF)與GenZero共同發起的倡議,旨在加速亞太地區永續航空燃料 (SAF) 的採用。透過促進企業和航空公司之間的合作,提高對 SAF 的認識和需求,以擴大 SAF 的使用,促進投資和創新。
參考資料:WEF – Green Fuel Forward ↩︎ - SAF 試行計畫:由交通部民航局主導推動,首次於台灣三座國際機場供應 SAF,涵蓋中華、長榮與星宇航空。試行量包含 400 公噸進口 SAF 與 5,500 公噸本地生產 SAF。
參考資料:交通部民航局新聞稿 ↩︎ - 2030 年 SAF 建議目標:交通部民航局建議航空公司於 2030 年起達成 5% SAF 摻配比例,目前尚未建立強制性法規。
參考資料:同上 ↩︎